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75章三辞三请东野致仕,内阁调整君子见机
待到七八月份的时候,绍治帝终于从太上皇去世的悲伤中走了出来。
在绍治帝恢复正常后,周东野就递上了辞呈,说他年老体衰,无以担当家国重任,请求绍治帝批准他致仕还乡。
周东野是一个保守的老派政客。
他见证过义忠亲王被废后京中人头滚滚的场景,所以从来不敢什么从龙之功,更不敢耍狠弄险。
他很清楚,他身上的把柄太多了。
绣衣使者那里肯定留存了不少周党的犯罪证据,皇帝想要查他的话,那是一查一个准儿。
他根本就没有半点翻盘的空间。
所以太上皇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绍治帝要他怎么配合,他就怎么配合。
只要太上皇和绍治帝还愿意给他周东野留下一条活路,他就绝对不会火中取栗。
周东野和李汲截然不同的选择和他们的性格与经历息息相关。
虽然周东野是浊流一派的领袖,时常被坊间归为幸进小人。
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一步步爬上来的人。
不像李汲那样,只是机缘巧合入了太上皇的眼,这才步入棋局,一步登天,化身制衡浊流一派的棋子,直接就被提拔到内阁,做了阁臣。
所以周东野性格求稳,李汲性格激进,周东野的经历决定了他不会狗急跳墙,更不会投靠瑞王。
他所求的只有致仕养老、平安落地,自然不会冒着天大的风险,去做那杀头的买卖。
而李汲却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就这样退场,更不甘心自己被叛徒学生张泰维踩在脚下。
他野心勃勃地投靠叛党,妄图博取虚无缥缈的从龙之功,还不是为了再次缔造一步登天的神话?
最后落得自缢身亡、为天下弃的结局,李汲他也怪不得别人。
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选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才是那个急功近利的幸进之人。
他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一点儿也不奇怪……
其实周东野对首辅之位没有半点顾恋之心,也和李汲这个老对手有关。
在看到李汲的凄惨死状后,周东野连着做了好几天噩梦。
再想到先皇和今上联手拔除瑞王一党时,其他三位阁员都在玉熙宫伴驾,只有他一个人高卧家中。
这意味着什么,简直不言而喻。
皇帝已经不信任他了。
先皇和今上看他和看李汲也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时候还不思退就晚了。
他最好还是识趣点,把绍治帝想要的首辅之位给让出来,拿着绍治帝给他们家的好处,老老实实地归乡养老……
至于周党……
众人因利而合,因利而分,本也没有许多情分!
他周某人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哪里还有时间
“我这一去,大概就不会归京了。你若觉得我这个前辈还算不错,就过来与我手谈一局吧。”
听周东野如此言说,杨宗祯也不与他装假,直接走到棋桌前笑道:“还请元翁执黑。”
周东野没拒绝杨宗祯的好意,他捏起黑子,一棋落定:“我知道,你是棋国高手,所以我就先行一步,不和你客气了。”
这一局棋下到晌午时分也没有分出胜负来。
不过,周东野和杨宗祯下棋本来也不是为了胜负。
杨宗祯见时辰不早了,便主动提出停止下棋,一起出去用膳。
周东野并没有拒绝杨宗祯的提议。
棋局终止了。
而在他们离开后,棋盘上的黑玉棋子和白玉棋子在阳光的映衬下温润生辉。
它们在那棋盘上纵横交错、互相纠缠,一如朝中所谓的清流与浊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就分不开了。
那些心善的,自然会爱民如子,求个良心安稳;那些贪婪的,自然也会鱼肉百姓,换个锦衣玉食。
至于他们谁是黑子,谁是白子,还有他们的是非功过,也只能交给后人来评说了。
经过三轮请辞后,周东野终于得到绍治帝的批准,可以回乡养老了。
绍治帝给周东野加封了太子太傅的虚衔,赐予周东野正常的首辅养老待遇,周东野心里已经很满意了。
其实还是有些隐隐的不甘的。
坐上马车的周东野回望了一眼京城,他在这个地方奋斗了几十年,厮杀了几十年,如今就要离开这里,成为一介乡野散客了。
他怎能不悲伤?怎能全然甘心?
权力是毒药,沾上的人,是戒不了毒瘾的。
可他还是决然地撂下帘子,紧紧地闭上了眼睛。
不甘心又能怎样?
李汲不就是不甘心,不就是不愿意按照太上皇的剧本走吗?
反抗的结果是,李汲自杀身亡,李家满门落狱,那等凄凉处境,周东野连想都不愿意多想。
他幽幽地叹了口气。
明君在位,悍臣满朝[1],这样的朝廷,就算是换史上的英才谋士来,他也未必能如鱼得水。
能在这场浪潮中保住周家,他已经尽力了。
或许他不应该把这些情绪放在心里。
他即将归乡隐居,日后渔樵耕读,合该生活得自由自在,不该思虑缠身,郁结于心的。
那可不是聪明人该有的选择。
周东野或许释然了,或许没有,但不管他怎么想,都改变不了他要离开京城的事实。
这位首辅辞去了伴随他将近二十年的宝座,而前首辅家里的车队也渐渐消失在驿道上,化作漆黑的一点。
来京郊为首辅送别的官员们见周家车队远行后,心里颇有些感慨。
不过,因为杨宗祯、张泰维、原朴三位阁臣都在,所以他们之中,也没人多议论什么。
只是坐上自家马车,回转京师,等到明日太阳升起,他们的休沐日就结束了。
生活离了谁都会继续,周东野离开了,为自己的仕途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而他们这些人,依旧要经纶世务,回到他们各自的战场。
太上皇去世了,周东野的时代落幕了。
而绍治帝和杨宗祯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命运的齿轮即将再次转动起来,在这场新的风浪中,唯有高才捷足者拥有乘风破浪的机会。
在周东野离京后的第二天就是大朝日。
在这一天,绍治帝宣示了一道给内阁阁臣重新排序的诏书。
杨宗祯被拔擢为首辅,是为中极殿大学士;张泰维为次辅,是为建极殿大学士;原朴为三辅,是为文华殿大学士。
除此之外,还有户部尚书赵树生因廷推入阁,是为武英殿大学士。
如此,在周东野离开后,朝廷内还是四位阁臣。
四位阁老,已经足够处理日常事务了。
当然,内阁还有两个空缺,不过朝中没人敢筹谋这两个为之。
毕竟,皇帝在内阁里只有原朴一个心腹,杨宗祯在内阁里面还没有帮手。
这两个位置,明显是皇帝和首揆的囊中之物。
他们若去筹谋,不但不会成功,还会招来皇帝的不喜与首辅的仇视。
更何况没有皇帝的点头,阁臣的任命也通过不了。
所以他们完全没必要过去,做那种没眼色的事情……
杨宗祯升任首辅后,小松径街杨府门口瞬间车水马龙起来,想要攀附的人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是车载斗量。
但杨宗祯十分爱惜羽毛,大朝会过后,小松径街杨府就闭门谢客了。
倒是让那些跑来攀附的人白跑了一趟,哀叹了好些声。
而贾璋这个徒孙暂时也不用筹谋升官的事情了。
杨宗祯的意思是,让贾璋再跟着他做一年中书舍人。
如此一来,贾璋身上就会多一份首揆中书的履历。
这对贾璋日后升官、入阁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起升官带来的短期利益,还是这份履历带来的长期利益更有意义一些。
听到师祖的建议后,贾璋喜不自胜地答应了下来。
这样的大好事,只有傻子才会放过。
正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2]。
贾璋他向来聪明,当然不会目光短浅到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第176章原氏夫妇议论潜邸,宗祯筹谋弟子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