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16章天下大吉金米丰收,上疏报喜编纂农书
惜春与福安郡主之子蒋梦阳成婚,是在中秋节假的时候。
而在惜春回门后不久,贾族子弟再次步入科场参加科举考试。
就连宝玉都被贾政撵去考府试了。
贾琮考举成功一事,给贾政带来了不小的刺激。
因此,在今年春天,贾政就逼着宝玉备考县试。
他亲自盯着宝玉读书,又专门请假,亲自押着宝玉前往宛平县县衙的考棚参加县试。
为了儿子的前程,宝钗、麝月和袭人全都配合贾政,劝说宝玉上进。
宝玉耐不过老父威逼,更受不住妻妾恳求,再看看年幼的儿子,只得不情不愿地捡起令他万分痛恨的四书五经。
宝玉头脑还算聪明,在临阵磨枪的突击下,跌跌撞撞地靠过了县试。
只可惜他荒废学业多年,县试的名次也不高。
倒是让贾政等人颇为扼腕,却又无可奈何。
而在桂花飘香之时,贾政再次向衙门请假,亲自押送宝玉前去顺天府贡院参加府试考试。
对宝玉来说,这件事,真可谓呜呼哀哉。
而津海这边,贾璋却不像宝玉那样心情糟糕。
因为金米喜人的丰收,贾璋的心情很不错。
在秋收时,贾璋亲自带着经略府属官,前往经略府附属官庄,收割他们派人种植的金米。
在经略府衙役掰下金米棒、搓好金米粒后,贾璋命人拿秤过来,好为金米称重。
称重结束后,贾璋希望看到的结果出现了。
官庄中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听到衙役的禀告后,陪同贾璋前往官庄收割金米的官员全都涨红了脸。
他们的心情同样振奋起来。
那可是七石啊!
稻麦的亩产量,也不过两三石而已。
而经略使大人推广的金米,却拥有七石的亩产量。
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不但能养育饥寒待毙的盛朝百姓,还能给盛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他们都不敢想,这是多么大的政绩!
经此一事,贾经略他必然能富贵一生了!
而他们这些属下,也能跟着贾经略沾光。
即便推广金米的功劳是经略使他人的,与他们没什么关系。
可协助经略使推广金米的功劳,也足够让他们升官发财。
一想到这件事,津海地方官员就激动起来了。
他们没背景,没靠山,更没有惊世才具、响亮声名,本来都做好在这地界熬一辈子的打算了。
谁能想到,陛下突然间新设津海行省,又派了经略使大人来推广金米。
而他们,也得到了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虽说这一年来,他们工作繁忙,辛苦至极。
可他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即派人八百里加急,把津海的金米与报喜折子槛送京师,好向绍治帝报喜。
他贾茂行没有辜负九州万方万兆生民,更没有辜负绍治帝这个君主的信任!
他问心无愧。
折子很快就被送到了京师,又一路畅通无阻地被人送到绍治帝面前。
绍治帝看到贾璋折子上的内容后,瞬间变得喜笑颜开起来。
津海试种金米成功了!
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
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
他心中的橘枳之忧尽数消散,全都化作飞灰了。
绍治帝不禁畅想起来,他日大盛各地都种上金米的场景。
若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那四海内是不是就再也不会出现饿殍遍地的场景了?
什么叫做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海升平,河清海晏,青史流芳,不世之功……
各种美妙词汇在绍治帝脑海中翻转,引得他喜悦至极,脸上更是堆满了笑容。
他不禁想,贾璋这个臣子,真是上天赐予大盛的文曲星啊!
朕之肱骨,莫过如此!
思及此处,绍治帝嘱咐陆英道:“准备两份最上等的赏赐,一份送去荣国府给贾爱卿的长辈,一份送去津海给贾爱卿本人。”
“送去津海的那份赏赐里,记得加上一份蟒袍,一条玉带。”
陆英惊讶地看向绍治帝。
蟒袍这种东西,只有王公拥有穿戴的资格。
昔年太祖高皇帝封赏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位郡王时,就曾说过“除此四王外,盛朝再无异姓王爵”的话语。
祖宗成法不可变更,陛下不可能封贾经略为郡王。
不是郡王,那就是国公了?
以陆英对绍治帝的了解,陛下他大概不会亲自封贾璋为国公。
但陛下他很有可能把封贾璋为国公的机会留给新君。
好让新君拿国公的爵位邀买人心,换取贾璋的效忠。
至于这份送到津海的蟒袍玉带,大概是陛下他老人家给贾经略的暗示吧?
陆英摇了摇头,不再继续思考这件事。
但派去津海宣旨的太监,已经被陆英默默地换成了徒弟黄宏。
在绍治帝阅读贾璋的奏折时,杨宗祯和叶士高也收到了贾璋的私信。
金米的成功,让这对师徒心中无比欢悦。
他们一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富足安乐,二是为了贾璋通畅光明的前程。
不知道陛下会怎样赏赐他的徒孙/徒弟呢?
但是,不论陛下怎样赏赐贾璋,贾璋与杨门的未来都已经稳了。
因为,只要有贾璋在,只要杨门不作死,杨门就会一直在朝中保持着声量……
派系传承有序,后辈宏图大展。
这世上,哪还有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
杨宗祯和叶士高都
在庆祝这件喜事时喝醉了(),???豔?偛?????虞嵹?鱕譎?鵕覑虎?
??鵕覑虎?()?[()]『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但贾璋没有。
他的头脑,一直都很清醒。
所以,在听到绍治帝赐他荫子名额与蟒袍玉带后,贾璋脸上挂上了难以自抑的欣喜。
但他心里,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冷静。
在供奉圣旨时,贾璋心中还在想,还好他现在不在京中。
要不然,就太树大招风了。
现在这样就很好。
他不在京中,即便有人钻营,皇帝与内阁也看不见他被人攀附的场景。
如此一来,上面的人猜疑他的几率就大大下降了。
还有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在看不到他周边情况的前提下,更是找不到弹劾他的正当理由……
不过贾璋琢磨着,御史们大概也不会那么没眼色。
金米高产,他刚刚立了大功。
若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在现在这个时候弹劾他,岂不是会被外人讥讽,说他们是妒贤嫉能的小人?
所以,贾璋才猜测他们不会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来。
等过些日子,风头过去了,贾璋就不用担心树大招风惹人眼的问题了。
因为金米的丰收,津海行省的老百姓全都喜气洋洋的。
金米的产量有六石那么多!种植金米的土地又不用交粮税!
他们今年冬天都不会挨饿了!
等到把粮食卖了后,他们就去扯布做新衣裳,再买点饴糖给家里孩子甜甜嘴。
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今年也能过一个好年了。
在京中君臣与津海百姓都在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时,贾璋已经开始伏案编纂起农书来了。
他以自己前往官庄观察金米时记录的笔记为基础,以对老农的询问与茜香人的口供为补充,细细编纂了一本《金米录》。
书中内容十分详细。
贾璋他不仅记录了种植金米的步骤、细节与各种注意事项,还记录了金米从发芽、出苗,到成株、收获,金米生长的各个环节。
这本《金米录》,堪称金米种植推广大全。
只要把这本书派发到各省亲民官手中,他们就能立即上手推广金米良种!
而贾璋的内心想法十分朴素。
他心里的想法是,他早一天把这本农书写完,大盛就能早一天全面、便捷、高效地推广金米良种。
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此时他身为三品经略、超品伯爵,身怀蟒袍玉带,俨然是闻名显达之人了。
既如此,他又怎能不多尽一份力,又怎能不兼济天下生民,做一场功德呢?
第217章吉人天相喜得千金,满月宴会神仙眷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