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23章来南下聘礼重林家,盐矿秘事如海谋算
贾赦带着人亲自去江南下聘,八十八抬沉甸甸的聘礼从船上抬到了林如海的学士府,惹得不少人上前围观打探。
荣国府聘礼厚重,是荣国府礼重林家,又有什么好隐瞒的?
看热闹的人很快就打听出来了,这支队伍是荣国府贾家的。他们家大老爷亲下江南,为他们家新状元下聘来了。
女方是南京翰林院掌院林学士家里的千金,与京中荣国府是姑表亲。如今两家联姻,可谓是亲上加亲,天作之合……
林如海见贾赦亲自来南,聘礼里又有绍治帝的赏赐,只觉荣国府看重女儿,心里愈发满意。
因此林如海很是热情地招待了贾赦等人,又殷殷留贾赦在江南游玩,还把吴仁甫派去做贾赦的陪客。
在贾赦离开前,林如海特意问了贾赦一件事,那就是能否把婚期定在黛玉十七岁生辰后。
他与女儿分离多年,除了寥寥几次入京述职外,少有与女儿团聚的机会。
如今提出这件事,也是他的一片慈父之心。
若他操作得当,能够顺利转任京官,他就能把女儿接回家住两年;若是他不能转任京官,明年接黛玉回南待嫁也是好的。
等到黛玉出嫁后,他与黛玉团聚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林如海不得不思量这件事。
贾赦听到林如海的话后,直接答应了他的恳求。
京中十五六岁出嫁的姑娘不在少数,但是疼爱女孩子的人家多会把女孩儿留到十七八岁再出嫁,这种事情本来也不稀奇。
更重要的事情是他儿子不着急。京中男子结亲,十六岁不算早,二十三四也不算晚。
贾璋今年才十八岁,再等两年也不算什么。
贾赦还算理解林如海的心情,要是他像林如海一样,膝下就一根独苗,他也会舍不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偏心贾璋一个。
儿女多了就不值钱,贾赦这种身上有偏心眼基因的人当然会更偏心他喜爱的孩子。
待纳征之礼结束后,贾林两家的婚事彻底定下来了,黛玉也加入到了迎春绣嫁妆的队伍当中。
说是绣嫁妆,但她们的生活与往日里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除了那些规矩极其严苛的人家,其他人家是不会把家里的小姐当做绣娘使唤,把人扣在屋子里天天绣嫁妆的。
嫁衣和喜被等物品主要还是由巧手绣娘缝制,至于黛玉和迎春两个,也不过是隔两天绣几针意思意思罢了。
林如海自巡盐御史的职位上平安落地后,并没有和扬州那边彻底断了联系,反而借着为上皇打探消息的由头在扬州那边埋下了不少暗线。
在有心算无心下,林如海掌握了“预提盐引”时间后几任盐政的犯罪证据。
这些证据,就是林如海转任京师的依仗。
林如海与贾璋时常通信,因此对绍治帝的性格与京中的局势还是
上皇传递消息,又要给绍治帝传递消息,如此摇摆呢?
这里面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只要林如海想揭穿盐矿的事情,就不能隐瞒绍治帝这位新君。
盐矿之事关联甚大,林如海若瞒着绍治帝,必然会彻底得罪他。
等到他日绍治帝亲政的时候,岂有他林如海的好果子吃?更何况林如海想立功,想要调回京都,自然要给绍治帝交投名状。
虽说向绍治帝递奏本的事情可能让太上皇觉得他不忠,但林如海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隐瞒盐矿规模一事事关重大,他这个臣子也为难。在呈送给太上皇的奏本里,他也为此事专门向太上皇请罪了。
林如海清楚,就算太上皇恼了他,也不会让他付出太大代价。
毕竟他这回也算立了功,太上皇总不能惩罚他这个有功之人。多年前太上皇偏袒甄应嘉,对他极其不公。若太上皇这次还卸磨杀驴,其他人也会寒心的。
太上皇不可能不考虑这些事。
林如心里忖度着,他这回也算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绍治帝很可能会满足他回京的愿望,说不定还会给他安排一个好位置。
如果太上皇想要对他小惩大诫,大概会把他发配到清水衙门坐冷板凳,单不会贬谪他的品级,也不会把他调出京都,让他愿望落空。
林如海能够接受这种程度的惩罚。
他想回京,本来也只是想在女儿婚前多陪陪她,再亲自送女儿出嫁而已。
这些年下来,他早就断了入阁拜相的心思,完全能承受得起坐冷板凳的代价。
玉熙宫里,贾璋怀里揣着林如海的奏本,在心里组织语言,模拟与绍治帝之间的对话。
待到与绍治帝奏对的大臣离开后,贾璋才简明扼要地写明了自己要启奏的事情,然后把这张临时草拟的奏表和其他整理好的文书一起奉与绍治帝。
他面色如常地等在一旁,恭顺地垂下了眼睛。
绍治帝接过贾璋多的文书后,打眼一看,便见到了贾璋熟悉的飞白体。
正要问贾璋写了什么,就见到上面所书之事。
隐瞒盐矿规模,贪弊盐税,这样的大事,贾璋是怎么知道的?
他看向贾璋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又很快就恢复如常。
他语气平淡地道:“你们都出去吧,朕有话和贾爱卿说。”
登基两年有余的绍治帝已经牢牢地掌控住玉熙宫了。
此时的他再也不会像刚登基时那样,担心有人会把他屏退左右的消息通报到乾清宫里,因此态度也很随意。
听到绍治帝的吩咐后,玉熙宫里的内宦宫娥有条不紊地退下出了大殿。
在陆英把大门关上后,绍治帝起身走到贾璋身边,低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这事的?”
贾璋从怀中拿出用火漆封缄的奏本,恭恭敬敬地奉与绍治帝。
“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林海有本敬奏陛下,臣只在书信中对此事略
知一二,内中详情,还需陛下亲自御览。”
绍治帝接过贾璋手中的奏本,走到书案前,随手拿出一把玉刀拆开蜡封,坐下读起了林如海给他的奏本。
“臣林海敬奏,为盐矿及盐税事,仰祈圣皇鉴事……”
绍治帝略过了那些请安的话,直接看向了林如海奏折的正文。
不看还好,看完之后他只觉自己的肺管子都气炸了。
这些人真是胆大妄为,贪墨盐税也就罢了,怎么敢隐瞒盐矿规模,借此渔利?
他们是想做什么?难道是想要谋反吗?
直到绍治帝看到林如海向他陈情,说他代太上皇监视江南,相关证据已经移交至乾清宫后,绍治帝才冷静下来。
他看向贾璋:“林如海说,他还有东西要给朕,就在你们府上?”
贾璋道:“姑父送来了一只有蜡封的箱子,说是要献给陛下的。只是箱子体积大,若没有陛下的手令,带不进宫门来。为了不遗漏消息,臣将之留在了家里,没敢把东西带到翰林院。”
绍治帝心知林如海如此小心,大概是防备着扬州盐官知道秘密泄露后狗急跳墙;而贾璋这么小心,可能是因为林如海在家信里嘱咐过他,也可能是因为贾璋本人做事就谨慎妥当……
不论如何,绍治帝对此是满意的:“很好,你做得很妥当。今天晚上朕让陆英去你家里送赏,你亲自把东西交给陆英。如此才滴水不漏,不留痕迹。”
贾璋跪下谢恩道:“臣谢陛下赏赐,臣必当谨慎小心,协助陆大伴办差,绝不敢辜负陛下体贴眷爱之恩。”
绍治帝让他起来,出去把陆英他们叫回来。
在贾璋出去后,绍治帝心里还在细细地盘算着这件事。
盐矿之事事关重大,太上皇不可能向他隐瞒消息。
所以,在面对太上皇的时候要怎么说,怎么做,就是他现在要思考的事情了。
隐瞒盐矿规模的大案是一定要彻查的。在这个问题上,绍治帝和太上皇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但盐道上其他的事是否要查,要查到什么程度,都是这对天家父子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
在会见太上皇前,绍治帝他必须斟酌出自己的方案,才能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
第124章阅览账本勃然大怒,上皇新君乾清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