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小说网】biquge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好不好看?
当然好看,精彩极了,从头到尾,没有一处尿点。
哪怕11月中旬的晚上,风吹在人身上,耳朵都觉得疼。
哪怕幕布被风吹得摇摇晃晃,人物都变形了,依然不影响工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等到电影播放完了,大家仍然意犹未尽,嘴里念叨着电影里的台词。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男工们听了女工们的话,开始怪声怪气地念起了电影里的游击队的另一句接头暗号:“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操场上爆发出巨大的笑声,连空气都充满了快活的味道。
女工们笑着骂:“你们这帮家伙!”
叶菁菁开口就是老师属性上线,看电影必须得写观后感:“回去以后,大家写篇作文吧。我估计高考的作文占的分数很高。”
原本嘻嘻哈哈的大姑娘小伙子们,瞬间垮下了脸。
还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看个电影还要写感想。
“当然要写了。”叶菁菁一本正经,“电影都看了,总不算是闭门造车了。来,大家要明确一件事,写作文必须得围绕主题来,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立刻有人追问:“那这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勇敢机智,游击队勇敢机智。”
“不对。”人群中立刻响起了反驳的声音,“是人民的力量。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有人补充:“就是,德国鬼子想用共产党员的尸体钓出游击队员们。结果广场上的所有人都上前,人民的力量把德国鬼子都吓跑了。
大家越说越激动。
明明是一部战争片,死亡阴影始终没有消失,看完了以后他们却觉得充满希望。
哎呀!南斯拉夫人拍电影也好厉害。听说他们国家特别有钱,特别发达。
不少人好奇地问叶菁菁:“哎,小叶老师,是不是真的啊?”
叶菁菁摇头:“我哪儿知道,我又没去过。”
她穿越过来之前的时代,这个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战争的阴影,笼罩在那一片土地上好多年。
“我最喜欢的台词,是那句,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看电影的时候,她想到了南斯拉夫的未来,只觉得无比唏嘘。
周围的人点头,这话也挺有意思的。听着,像一句诗一样。
旁边响起了声音:“你们看个电影,都看不到重点。这样,你们怎么参加高考啊?”
大家回过头,瞧见了朱向东的脸,没想到他也过来看电影了。
立刻有人不服气,暗里嘲讽:“起码我们能去参加高考。”
“不过让你们去玩玩而已。”朱向东的嘴巴连厂领导都害怕,毒舌得很,“你们连这个都看不懂,还怎么考政治呀。”
原本不屑的工人们,都在高考的指挥棒遥控下,起了好奇心:“你看懂什么了?”
“看懂了中苏关系紧张,所以要加强和南斯拉夫的联系。”
朱向东笑得意味深长,“等着吧,接下来说不定我们就能看到日本鬼子的电影呢。”
听到这句话的人,都发出了喧哗声。
妈呀!这家伙是在哗众取宠吧。
引进南斯拉夫电影,其实也没啥好奇怪的,毕竟都是社会主义兄弟。
之前,大家也看过很多罗马尼亚电影啊。
但是日本不一样,日本可是资本主义国家。
他们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看资本主义的电影呢?
朱向东嗤之以鼻:“连国际政治都不懂,什么叫地缘政治也搞不明白,你们这个水平,连工农兵学员都不如,上什么大学呀。”
不等有人跳脚,他又摇摇头,“不过也没关系,反正你们不过是陪太子读书而已。”
说着,他摇头晃脑地走了。
谁也没敢拦着他,因为大家怀疑他疯了。
这年头,好端端的人,受了个刺激,突然间就疯了,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还有人看着他的背影,轻声叹气:“他也够倒霉的。”
倒霉什么?说是造反的头子,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
他要真进了厂领导班子的话,说不定也没这么容易就被扣上“三种人”的帽子。
“行了,有什么好不知足的,人家过得比我们好。起码人家已经从临时工转成正式工了,总比我们18块钱万岁强。”
大家响起了一阵唏嘘声,没错啊,同情别人之前先低头看看,小丑竟是自己。
有人给自己打气:“那我们起码能参加高考,等我们成大学生了,不就是现成的干部嘛。”
工友们立刻笑他:“哎呦,大学生,失礼了失礼了,我们居然没看出来是大学生。”
先前说话的人,脸涨得通红,再三强调:“起码高考考场,我还是能走进去的。”
叶菁菁趁机问更多的人:“哎,你们到底考的怎么样?能不能过预考。”
有的说还行,有的说没希望了。
叶菁菁干脆跑到前面去,拿着放映电影时,维持秩序的喇叭,冲大家喊:“来来来,觉得自己能考到100分以上的,都站右边。”
呼啦啦的,居然有差不多四分之三的人,都站到了右边去。
妈呀!
叶菁菁原本以为,最多人有一半人通过预考就不错了。
因为她得到了内部消息是,预考的淘汰率非常高,能参加最终的统考就是一种胜利了。
看样子,他们夜校的教学成果,完全可以用“斐然”两个字来形容啊。
叶菁菁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一次确认:“你们确定?”
“当然当然。”
还有人嘻嘻哈哈,“小叶老师,你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啊。”
也有人跑过来找她,“叶同志,能不能卖一整套的讲义给我?我给我姐寄过去。”
现在好多知青还在外地插队呢。
比起大城市,当地的物资供应和消息传播水平,都低得吓人。
纺织女工也是经过了这次考试以后,才对夜校的教学有信心。
她想寄资料给她姐,好歹冲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冲击一把。
毕竟资料并不便宜,她前前后后花了八块钱了,这也不是全乎的。
其他人听了也围上来,纷纷表示希望能够购买全套资料。
他们这一代人,独生子女的少得可怜,能留城的都是幸运儿,基本都有兄弟姐妹在农村插队。
比起他们,他们那些回城遥遥无期的兄弟姐妹们,更迫切地需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叶菁菁还没发话,薛琴先跳出来了,急得要命:“不行不行,你们都要买资料寄出去的话,我们怎么可能来得及印刷?
难不成后面的课,你们都不上了吗?全停下来,折回头去印刷?”
她已经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经过这一次预考之后,会有更多人跑过来找他们买讲义。
他们现在是真没能力接这个活。
有人帮着出主意:“要不干脆找印刷厂吧,人家的机器一开,刷刷刷的,成千上万分都出来了。不像我们,一张张的,油印机都要推出火花子了。”
薛琴还是觉得不行:“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刻版工和油印工岂不是要喝西北风了。”
她是团支部副书记,她有觉悟的。
他们夜校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知青是他们招过来的,前面说得好好的,后面一脚把人踹开,砸了人家的饭碗,那可太缺德了。
工人们面面相觑,小声央求:“哎呀,我们又不是投机倒把贩子,我们就给家里人买两本而已。”
两边正在拉锯战,叶菁菁盖棺定论:“找印刷厂吧。”
眼看着薛琴要跳脚,她赶紧拦住:“听我说完,这个呢,找印刷厂印的,我们卖到外地去。本地的,咱们还是自己印刷。”
工人们点头如小鸡啄米:“对对对,就这样。”
还有人提要求:“那印刷厂印的,是不是应该便宜点啊。我看书店的《代数》才七毛八分钱。”
叶菁菁摇头,老实不客气:“我哪知道啊,反正我们已经按照成本价,便宜卖给大家的,厂里还倒贴钱呢。”
她愿意找印刷厂,当然存了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挣一笔稿费。
七十年代上大学,不仅不要学费,也有生活补贴,养活自己,当然不成问题。
但要想靠这点钱,活得滋润,那也不现实。
当学生的人,除了吃饭,还得买书啊,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
偏偏她叶菁菁吧,从小到大就没吃过缺钱的苦,也绝对不想吃这个苦。
可她也没时间干兼职,想来想去,最好的挣钱方式,还是赚稿费。
出一套高考复习资料,哪怕是一本七毛八,五个点的版税,那也是三分九厘钱啊。
卖上一万本,就是390块,十万本,3900块。
以目前的物价水平,这么多钱,够她滋滋润润地过一段时间了。
薛琴仍然有点迟疑:“那照这个样子的话,明年的讲义就没人要了呀。”
今年考上的,明年用不上了,那肯定给后面考的人用。
今年没考上的,明年也不会继续买,还是用老一套。
叶菁菁摸了摸脸:“你上小学时,用的是你哥哥姐姐的书吗?”
“不是。”薛琴不假思索,“开学就发书了呀。”
“那不就结了嘛。”叶菁菁信心十足,“买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现在买他们夜校讲义,基本都是西津市区的人。
可下面的县呢,周围人收听到西津广播电台节目的地区呢,难道他们就不想鲤鱼跃龙门吗?
叶菁菁提醒她:“纸、油墨,样样都得盯着,不然到时候材料跟不上,我们直接熄火。”
薛琴总算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因为叶菁菁的话,提醒了她一件事,那就是印刷纸真的好紧张。
他们手工印刷,刻的蜡版,只能是大32开的纸。不比人家书店卖的小32开本的书,那种纸还相对充裕些。
叶菁菁主动提议:“你把印刷厂的联系方式给我,我跟他们讲,到底要怎么印。”
之前为了找纸的事,薛琴甚至求到了人家印刷厂的门上。
人家特别古道热肠,真的匀了大32开的纸给他们。
叶菁菁拿着电话号码,信心十足:“等着吧,回头就有书可以寄了。”
印刷厂确实对他们的讲义很感兴趣,因为现在哪怕是傻子都知道,高考真的是热门中的大热门。
为了能够给自己闯出一个未来,大家可以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学习上。
这买的人多了,不就意味着给印刷厂的订单多了吗。
订单,意味着效益啊。
1977年的工厂,挣钱的意识一点也不弱,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扩大生产规模呢。
双方决定好了,等到礼拜一,正式上班的时候,叶菁菁就拿着他们的资料,过去找人。
她这边正高兴着,突然间楼下有人喊她:“叶同志,有人找。”
叶菁菁伸头一看,是孙兴国,孙佩兰她爸。
她有些惊讶,孙叔叔个性内向,他俩基本都没单独说过话。
孙兴国一见她,差点没哭出来:“菁菁,出事了。”